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伊春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03:06:38  浏览:929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伊春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伊春市人民政府


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伊春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的通知

伊政发〔2007〕4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省属、中属企事业单位,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伊春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六月十三日



伊春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市级储备粮的管理,保证市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有效发挥市级储备粮在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中的作用,依照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市级储备粮,是指市人民政府储备的用于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成品粮。

第二章 管理部门及职能

第三条 市粮食主管部门负责市级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工作,对市级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实施监督检查,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市财政部门负责将市级储备粮的贷款利息、储存费用和轮换费用、购销差价等财政补贴列入预算,并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负责对市级储备粮有关财务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五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伊春市分行及其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市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计划负责及时、足额提供市级储备粮收购、轮换所需贷款,并按照信贷管理规定实行信贷监管。

第三章 建立

  第六条 市粮食主管部门会同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市财政部门、市农业发展银行拟定市级储备粮规模总量、品种数量,并按照网点布局合理、储存数量均衡、储存条件良好的原则,提出确定承储企业和承储数量意见,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 铁力市、嘉荫县要依据国家和省政府的相关规定,并参照本办法建立县(市)级粮食储备。

第四章 采购

  第八条 市级储备粮的采购计划,由市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市政府批准的市级储备粮规模总量、品种数量、网点布局向承储企业下达采购计划,做到统一品牌,统一采购。

  第九条 承储企业采购的粮食要符合品种、数量要求,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第十条 市级储备粮的采购价格按照当期市场价格进行确定。

  第十一条 市农业发展银行应按市级储备粮采购计划规定的品种数量和当期价格及时足额向承储企业安排资金。

  第十二条 市级储备粮采购资金在农业发展银行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第十三条 市级储备粮的贷款利息,由市财政部门按照市级储备粮实际占用银行贷款和同期粮食收购资金贷款年利率据实补贴,按月拨付。

第五章储存

  第十四条 市级储备粮的储存,要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做到账账相等、账实相符,保证储存数量真实准确、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

  第十五条 承储企业要定期向市粮食主管部门报告库存粮食情况,并及时提出轮换建议。

  第十六条 承储企业要执行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保证报送给各有关部门的统计、会计资料完整、真实、准确。

  第十七条 储存费用由市财政部门参照中央储备粮和省级储备粮的储存费用标准确定,并实行定额管理,包干使用,超支不补。市财政部门通过在农业发展银行设立“市级储备粮专户”封闭运行管理,按季拨付给承储企业。

第六章轮换

  第十八条 按照推陈储新的原则和成品粮储存年限为一年的规定,市级成品储备粮每年应轮换一次。

  第十九条 承储企业必须坚持市级储备粮轮换制度,在轮换中要保证储备粮的品种、数量、质量不变。

  第二十条 在市级储备粮轮换中,处于防汛期、防火期和粮食市场大幅度波动时期不得轮空。

  第二十一条 轮换费用及购销差价的测定。购、销差价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粮食主管部门依据市场行情变化测算定额标准,每年核定一次;轮换费用参照现行费用构成测算核定标准,包干使用。市财政部门按季度将轮换费用及购销差价通过农发行账户拨付给承储企业。

第七章承储企业的基本条件和义务

第二十二条 承储企业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交通便利,出入库顺畅;

(二)具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储粮仓房和配套设施;

(三)具有合格的粮食保管、检验、统计、会计等管理技术人员;

(四)企业经营管理和资信良好,没有违法经营记录。

  第二十三条 承储企业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承担市级储备粮储存任务;

(二)按计划进行采购、轮换,按规定进行储存;

(三)接受市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在市级储备粮的管理上,不得违法、违规、违反政策,不得擅自动用;

(五)保证市级储备粮数量真实可靠,质量优良,购销粮资金封闭运行;

(六)定期向市级储备粮管理部门报告粮食储存与轮换、购粮资金管理、储粮费用补贴、轮换费用及购销差价的使用情况。

第八章 动用

  第二十四条 市级储备粮的粮权属市人民政府,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动用。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动用市级储备粮:

(一)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需应急救灾的;

(二)粮食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需平抑粮价,稳定市场的;

(三)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动用市级储备粮的;

(四)市政府认为需要动用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动用市级储备粮应履行下列程序:

(一)在需要动用市级储备粮时,由市粮食主管部门会同市发展和改革、财政部门提出动用方案,报市政府批准。

(二)根据市政府批准的动用市级储备粮命令,由市粮食主管部门下达动用计划到承储企业,动用计划要明确动用品种、数量、时间、使用对象、交接办法及办理相关手续。

(三)紧急情况下,市政府直接决定动用市级储备粮并下达动用命令。

(四)对市政府下达动用市级储备粮的命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执行或擅自改变动用命令。

(五)市级储备粮动用后,承储企业要及时向市相关部门报告市级储备粮动用执行结果,并根据储存规模限期补足储存数量。

第九章损失、损耗处理

  第二十七条 市级储备粮的损失、损耗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粮食主管部门、市农业发展银行审核、处理。

  第二十八条 定额内的保管损耗由承储企业在储存费用中列支。

  第二十九条 因承储企业原因造成的损失和超过定额的损耗由承储企业承担。

第三十条 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承储企业应在损失发生后3日内上报市财政部门、市粮食主管部门、市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单位。由市财政部门牵头予以审核认定后,由市财政资金对损失部分进行弥补。

第十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市粮食主管部门、市财政部门、市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各负其责的原则,依法对市级储备粮的承储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承储企业要认真接受检查,如实提供工作情况和相关资料。对检查出的问题要限期整改。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市级储备粮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权向市粮食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举报。市粮食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及时查处;举报事项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应及时移送其他部门处理。

  第三十四条 承储企业在市级储备粮承储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市级储备粮承储资格;给国家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行政领导责任:

(一)粮食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二)虚报瞒报库存数量的;

(三)擅自串换品种的;

(四)延误轮换或管理不善造成粮食陈化、霉变的;

(五)擅自动用市级储备粮的;

(六)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收购、轮换计划和动用命令的。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关于分配到海洋事业船上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临时工资和定级工资问题的复函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 等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关于分配到海洋事业船上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临时工资和定级工资问题的复函
1986年8月28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

农牧渔业部、交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
在已经下达的关于海洋事业船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除地质矿产部海洋事业船以外,对分配到其他部门海洋事业船上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临时工资和定级工资,没有明确规定。为了鼓励他们到海洋事业船上工作,避免相互影响,有关部门要求统一规定。对此函复如下: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海洋事业船上(不包括地质矿产部海洋事业船)工作的,见习期间的临时工资(六类工资区,下同),大学本科毕业生64元,大学专科毕业生58元,中专毕业生52元;见习期满后的定级工资,大学本科毕业生76元,大学专科毕业生70元,中专毕业生64元。已确定职务的大、中专毕业生其职务工资高于定级工资的,按职务工资执行。他们调离海洋事业船工作之后,其工资待遇按调入单位的工资标准重新评定,不保留原工资待遇。


贵阳市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规范

贵州省贵阳市人民政府


贵阳市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规范

 (1996年12月30日 贵阳市人民政府令第22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及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外来劳动力。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外来劳动力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外来劳动力,是指无贵阳市常住户口,年满十六周岁,要求在本市就业的非专业技术人员。


  第四条 贵阳市劳动行政部门是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的主管部门。
  计委、财政、物价、公安、工商、民政、城管、卫生、计生委、建委、经委和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等,根据法定的职责,协同劳动行政部门做好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工作。


  第五条 外来劳动力在本市就业,依照规定实行分级管理。


  第六条 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
  (一)宣传国家劳动法律、法规;
  (二)核发就业证;
  (三)指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合同鉴证手续;
  (四)对外来劳动力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依法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外来劳动力的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章 就业登记及用工管理





  第八条 外来劳动力在本市就业,应当持《身份证》、原常住户口所在地劳动行政部门核发的《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和贵阳市《暂住证》,育龄妇女必须持有原常住户口所在地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生育状况证明,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就业证,持证在本市就业。


  第九条 用人单位使用外来劳动力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必须是持有效证件的外来劳动力;
  (二)必须是允许使用外来劳动力的工种(岗位);
  (三)提供符合规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四)具备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和提供法定的保险、福利待遇的能力。


  第十条 用人单位使用外来劳动力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用工登记用工年审等有关手续。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批准。


  第十一条 使用外来劳动力,按工种(岗位)技术含量高低、劳动强度大小和工作环境优劣分类进行管理。一类工种(岗位)严禁使用;二类工种(岗位)经批准方可使用;三类工种(岗位)允许使用;具体工种(岗位)分类名录,由市劳动行政部门按国家规定另文公布。


  第十二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在二类工种(岗位)使用外来劳动力的,劳动行政部门根据使用人数向用人单位收取“再就业解困资金”,收取标准按用人单位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40%计算。“再就业解困资金”主要用于组织和帮助失业职工和企业富余职工的再就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使用外来劳动力的单位以及外来成建制单位,须按季向劳动行政部门缴纳外来劳动力“调节费”,每月缴纳标准为实际支付外来劳动力工资总额的1-3%。收费手续由市劳动行政部门按规定向财政、物价部门申请办理。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使用外来劳动力,应当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外来劳动力发生劳动争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章 劳动报酬及职工安全卫生





  第十七条 外来劳动力的工商,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及时、足额并以货币形式发放,并纳入工资基金手册管理。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必须对使用的外来劳动力进行培训教育。从事技术工作的,必须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可由企业或专门的职工培训机构组织承担,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劳动行政部门颁发的技术合格证书方能上岗。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为外来劳动力提供必要的劳动卫生条件和劳动保护用品。在有毒有害和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场所和环境工作的,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加强对外来女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


  第二十一条 外来劳动力应当依照与用人单位订立的合同完成劳动任务,自觉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二十二条 外来劳动力从事有健康要求的食品、服务工作,必须经卫生部门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三条 外来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或职业中毒,用人单位必须组织抢救,并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接受调查处理。


  第二址四条 外来劳动力在合同期限内因工伤、残或者死亡的,其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负责。


  第二十五条 外来劳动力在合同期限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其停工医疗期限最长不超过三个月,在医疗期内医疗待遇与在职职工相同。伤病假期间,由用人单位按不低于当地职工困难救济费标准发给生活补助费。


  第二十六条 外来劳动力病伤痊愈,不能继续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或医疗期满尚未痊愈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对连续工作满半年以上,医疗期满尚未痊愈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按本人三个月的工资一次性发给医疗补助费。对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由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的标准发给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

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以下行政处罚:
  (一)使用外来劳动力未办理《就业证》的,责令限期补办,限期内不补办的,按每使用壹人,每月处以用人单位50元的罚款,并限期补办手续。
  (二)一类工种(岗位)使用外来劳动力的,按每使用壹人,处以用人单位5000元以上10000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清退。
  (三)二类工种(岗位)未办理审批手续而擅自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责令限期补办有关手续;到期仍不补办手续的,按每使用壹人,处以用人单位2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清退。
  (四)用人单位使用外来劳动力未办理用工登记手续的,责令限期补办,到期仍不补办的,按每使用壹人,处以用人单位100元的罚款,并限期补办用工登记手续。
  (五)用人单位在规定年审时间内,未办理用工年审手续的,责令限期补办,到期仍不补办的,按每使用壹人,处以用人单位100元的罚款,并限期补办用工年审手续。
  (六)用人单位使用外来劳动力未订立(续订)劳动合同或者合同未鉴证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到期仍不补办的,按每使用壹人,处以用人单位50元的罚款,并限期补办手续。
  (七)违反国家职业安全卫生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到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的10000元以下的罚款。
  (八)外来劳动力违反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对直接责任人处以赔偿额20%以下的罚款。
  (九)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外来劳动力工资,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责令限期改正,并由用人单位给予拖欠工资1-5倍的经济补偿。
  (十)用人单位拒缴“再就业解困资金”和“调节费”的,按日加收应缴金额2‰的滞纳金,并责令限期补缴。


  第二十八条 行政罚款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有服的,可按行政复议条例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或者不提行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秉公执法,有徇私舞弊、索贿受贿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