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2000年人事信息化工作要点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5:22:04  浏览:894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2000年人事信息化工作要点

人事部


2000年人事信息化工作要点
人事部



2000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人事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一年。人事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指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三项工程”为重点,大力加强人事信息化建设,结合人
事部门的中心工作,努力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促进人事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和发展。
一、加强网络建设
1、对远程主干网进行优化改造。针对现有的人事部局域网容量小、主频低、联接模式相对落后的问题,人事部重点投资对局域网进行优化改造,更新和添置硬、软件设备。各地与人事部主干网联接的远程工作站设备的升级或更新,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解决。
2、实施主干网延伸。有条件的省区市及副省级城市人事部门重点抓好局域网和系统广域网建设,使人事系统主干网延伸到地、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延伸到区县)人事部门;条件较差的,可根据实施情况,分期实施,逐步到位。
3、将各局域网并入主干网。为发挥整体效应,已经建成的人事部机关各司远程专业通信网、省人事厅(局)以下各级局域网、专业网和系统广域网,抓紧并入全国人事系统主干网。并入主干网后的专业局域网在统一管理与协调下,可相对独立运行。
4、做好政府上网工作。人事部年内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站点,向社会发布各类人才信息、人事政策法规、人事考试评分标准和考试成绩、办事公开制度及人事工作重要成果等需要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人事厅(局)根据当地工作实际,视需要在国际
互联网开设当地人事工作综合性网站,人事系统在国际互联网建站工作要统一协调、运作和管理。
5、做好对网络的维护、管理和保密工作。主干网上各远程工作站要严格执行值班制度,要加强网络的维护管理,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网络畅通。人事系统内部主干网上的每一个节点,均与国际互联网断开,做到内网封闭运行,外网与内网实行物理隔绝。
二、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1、认真组织信息上网。对工作急需的非涉密信息,均要通过人事系统远程通信主干网传输。从2000年1月起,人事部门的非保密性文件、调研报告、政务信息、工作总结、国家图书馆人事部分馆馆藏资料等5种信息全部上网。人事部办公厅和人事信息中心按月编发信息上网情况
通报。
2、搞好网上信息的编发利用。结合人事部门中心工作,定期编发网上信息摘报,及时向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用网络信息促进所属部门和单位更好地完成中心工作和各项任务。
3、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继续抓紧进行人员和单位基础数据库建库工作。年底前基本建成全国统一的国家公务员库、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库、全国留学人才资源库和国际职员库。完成建库的地方,抓紧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分析、预测和维护更新,实现动态管理。

4、结合人事普法、执法工作,加快人事政策法规库的升级和推广力度。
5、加强数据分析,开展预测研究。已建成公务员库或专业技术人员库的,要根据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入库人员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分析和利用(包括人员的结构、分布及使用),并结合中心工作编发人员数据库分析报告和预测研究报告,为人事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
1、启动网上公文办理工作。在纸制公文办理的同时,按纸介质和磁介质双轨运行的要求,从2000年1月起,在人事部机关和有条件的省区市人事部门试行公文收、分、办、发四个环节的网上传输,加快公文办理和流转效率。
2、从2000年1月起,人事部召开的各类小型会议及一般事务性通知均从网上传输,取消纸介质。较大规模的会议通知也要先发电子邮件。
3、为加强文件档案管理和提高文件档案利用率,在部机关和有条件的省市建立文件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部文件档案资料快速检索调用。
4、建立信访、法规、政务公开自动查询系统,来访人员可通过计算机触摸屏自行查询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和政务公开信息。
四、做好人事信息化培训工作
为适应办公自动化进程的要求,尽快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年内分期分批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上半年人事部分片组织对部分厅局长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培训,下半年对远程工作站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各省、区、市对地市人事部门的领导和机关业务处室工作人员自行组织
相关的培训。
五、抓好人事系统信息化制度建设
研究拟定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五年(2001—2005年)计划和分阶段实施办法;印发《全国人事系统远程通信网络管理暂行规定》,修订全国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标准,研究制定《全国人事系统人员数据库管理办法》和《全国人事系统办公自动化工作管理办法》。各地人
事部门在贯彻执行人事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六、加强督查指导,促进工作落实
年初人事部组成调研小组对各地人事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和督查指导,促进全国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年底组成若干检查小组对各地情况进行普遍检查,在此基础上,推出全国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典型,带动面上工作的发展。
各地人事部门对市(地)、县人事信息化建设情况自行组织检查指导。
七、加强人事系统信息化队伍建设
组织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员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激发工作热情;努力转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发场艰苦奋斗和无私
奉献精神,扎扎实实地为推进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加强对有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培育团结协作精神,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开创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1999年12月2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做好换发新版海洋渔业捕捞许可证书有关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


关于做好换发新版海洋渔业捕捞许可证书有关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
农渔发[2003]48号
2003年12月10日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渔业主管厅(局),各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我部《关于印发〈关于2003-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农渔函[2003]63号,下称“63号文件”)和《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农业部2002年第19号令),鉴于绝大多数海洋捕捞许可证的使用期将于年底到期的实际情况,我部决定开展换发新版海洋渔业捕捞许可证书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本次换证的渔船范围为持有合法有效的船检、登记、捕捞许可证书,同时在我部2002年清理整顿后的渔船数据库中的海洋大、中型捕捞渔船。对在2002年清理整顿后,按规定审批制造、更新改造、购置,以及所持船检、登记、捕捞许可证书齐全有效,但不在我部清理整顿渔船数据库中的海洋大、中型捕捞渔船,可在国家下达的本省(区、市)渔船控制指标内,一并纳入换证范围。
属换证范围的渔船按照“以旧换新”的原则,在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内,将其原版渔业捕捞许可证书按规定换发为相应的新版《渔业捕捞许可证(海洋大、中型捕捞渔船)》和《渔业捕捞许可证(临时)》。
二、各地在开展换发新版证书时,要严格按照《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全面实施签发人制度。对不按规定实施签发人制度或签发人不按规定履行职责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自2004年1月1日起,各地在换发和核发各类捕捞许可证书时,一律使用我部统一设计监制的新版证书。原版证书的有效期可由各地根据需要延长至2004年12月31日,从2005年1月1日起一律作废。新版证书内页的内容统一使用我部设计的软件打印填写,手写无效。各地在录入许可证资料时,务必按有关规定和软件填写要求规范、准确录入,认真核对,保证“三证”中的主要船舶技术参数的统一性,以及本次换证后形成的数据库能顺利地与今后启用的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对接。
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以我部“63号文件”下达的2002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数为基础,考虑换证的实际需要,填写《新版渔业捕捞许可证书订购单》(附件1)并加盖公章,直接传真给证书定点印制企业(附件2)订购各类证书。证书印制费由订购单位直接与印制企业结算。同时,将本省(区、市)需要的软件数量和证书发放机构名册汇总后于2003年12 月20日前传真我部渔业局(010-64192929)。
四、从2004年1月1日起,各地在换发和核发《渔业捕捞许可证(海洋大、中型捕捞渔船)》和海洋小型捕捞渔船的《渔业捕捞许可证》时,必须按规定贴附由我部统一印制的新版渔船主机功率凭证。新版功率凭证一次性贴附使用,撕下作废。在对新版和原版功率凭证进行单位换算时,如出现小数问题,按“四舍五入”处理。
原版功率凭证从2004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一律作废。“三证合一”的海洋小型捕捞渔船《渔业捕捞许可证》所贴附的原版功率凭证要在2004年年审时更换为新版,更换前仍然有效。
《新版功率凭证申领单》(附件3)应于12月20日前一次性向我部渔业局报送,经审核同意后派专人领取。换证工作结束后,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海区局应以附件5的“功率凭证贴附数”为准,将剩余的新版功率凭证交回我部渔业局。
五、为简化手续,方便渔民,从2004年起,对中日暂定措施水域、中韩暂定措施水域和过渡水域(简称“共同渔区”)的《专项(特许)渔业捕捞许可证》的审批工作实行“一次申请、一次受理、分区审批、分期发放”审批程序。拟在同一年度内同时进入上述两个或三个“共同渔区”作业的渔船所有人,可一次性按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主管机关一次性按规定程序逐级上报到所在海区局。海区局根据不同“共同渔区”的管理要求和船数安排等规定进行审批,并发放相应的专项证。具体实施办法由东海区局商黄渤海区局和有关省市后制定。
六、换证工作结束后,各海区局和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填写换证渔船船名册(附件4,该表可由软件自动生成)、换证渔船汇总表(附件5,该表可由软件自动生成),修订完善渔船数据库,总结渔船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等,并将上述材料报所在海区局(换证渔船船名册由各单位存档两年备查),由海区局汇总后统一上报我部渔业局。
七、《捕捞辅助船许可证》的核发工作由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和本通知相关要求组织实施。
八、各海区局和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制定换证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报我部备案。各海区局要加强辖区内各省(区、市)换证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解决换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将有关情况报我部渔业局。
九、换发新版海洋渔业捕捞许可证书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关于2003-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海洋捕捞渔船管理,控制海洋捕捞强度,促进海洋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各海区局和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务必提高认识,按照我部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发动,采取措施,保障换证工作按时保质圆满完成。




二○○三年十二月十日

劳动部关于石油化工企业部分工作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批复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石油化工企业部分工作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批复
劳动部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你总公司《关于部分工作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函》(中石化〔1995〕人字77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为了保证石油化工企业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以及我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针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原则同意
你总公司关于对所属企业部分工作岗位的职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意见。即:
(一)建筑安装和野外勘察设计作业岗位的职工,实行以工作周期或以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二)企业专用铁路运输作业的职工,可参照我部《关于国家铁路劳动者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批复》(劳动部〔1994〕521号)的意见,结合石油化工企业专用铁路运输作业的特点,采用适合的轮班工作制度,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三)企业航运作业岗位的职工,可以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或轮换调休等工作方式;
(四)石油化工企业中各类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部分生产性值班岗位的职工,结合具体岗位的生产特点,可实行以周、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采取相应的班制和工作与休息方式;
(五)对于部分从事企业高级管理、推销、货运装卸、长途运输驾驶和押运、非生产性值班和特殊工作形式的个体工作岗位的职工,可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二、对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工作和休息办法的职工,企业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章、第四章有关规定,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工作、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可根据以上原则制定实施办法,请将具体实施办法抄送我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1995年3月1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